渠水清如许 源头活水来

——记第十二届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我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冯锡炜

日期:2016-07-08 15:05:42作者: 来源:

              \

        当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评选结果揭晓时,一直关注此事的一些同事和学生纷纷向冯锡炜表示祝贺,在他们心中冯老师获得这个奖项实至名归。但冯锡炜却很淡然,成绩是对自己多年来辛勤付出努力的一种肯定,是他漫长教学生涯中一个闪亮的标志,但却远远不是他努力的终点。

       冯锡炜,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自1993年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前身抚顺石油学院LT乐投以来,至今已经在这所学校,在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默默耕耘了23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如何让教书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化育社会亟需的优秀人才,是冯锡炜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培育出真正的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冯锡炜说。从教以来,他始终将“创新”二字作为自己的教学箴言,为之不懈努力。

勇于创新,大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冯老师有自己的授课风格,他传授的知识,不仅局限于书本,而且可以应用到以后的LT乐投中。特别是他将东软集团实训项目、辽宁省教育信息中心实训项目引入了课堂,让我们身处校园就感受到了培训公司的专业氛围。”这是一个学生对冯锡炜的评价。

       冯锡炜主讲“程序设计基础”“Web技术与应用”“数据结构”等课程,为加强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他结合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特点,着力改进教学手段,探索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从2008年起,他率先将网络化教学模式引入本科教学课堂,借鉴社会上培训公司的方式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也在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得以推广。现在每学期有170多个班级20多门课程采用网络化授课模式。

       为有效考察教学效果,从2008年起,冯锡炜自主设计开发了网络化考试系统。通过此系统可以实现随机抽题,上机考试,上传源程序和运行结果,使学生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目前,该考试系统已申请软件著作权,在校、院两级的十多次学科竞赛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被推广应用到沈阳华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环节。

       冯锡炜认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创新创业竞赛、实训项目等是实现这一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2008学年起,他每年都负责举办1次院级C语言程序设计竞赛、1次校级程序设计大赛,组织7至10次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仅2013年,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负责组织参加的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57项。他所负责的研究报告《大学生计算机创新技能培养体系的实践研究》获第三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广接地气,牢牢把握社会发展需求

       使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获得新鲜的生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这是冯锡炜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为此,他将理论课程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不断更新和充实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他把手机收发短信系统结合到栈与队列的知识点,把船舶引航系统路径导航引入图的查找知识点,让学生对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存储结构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更新教学手段是让教学更接地气的重要途径,但从根源上来说,培养计划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是治本之策。2008年起,冯锡炜组织修订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确定了以Java EE和.NET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实践编程能力的培养;并参照软件开发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引入Eclipse、android studio软件开发工具等教学资源,融入课程建设。近几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6%以上。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宏观背景下,提高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2008年,冯锡炜负责筹建学院学科竞赛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已成为校级计算机创新创业实验室,并正在积极申报辽宁省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冯锡炜又负责组建了学院2012、2013级创新实验班。实验班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辛勤耕耘和大胆探索换来金色收获,现在学院创新实验班的学员成为学校计算机、软件工程、嵌入式与物联网方面竞赛的主力,学院每年获省级以上奖项150余人次。

团队建设,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技能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冯锡炜深知高水平教学团队的重要性,作为抚顺市计算机软件专业青年学科带头人,校级软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他积极投入到团队建设中去,着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冯锡炜充分利用自己和团队成员在国外LT乐投过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倡导开展国际化的教学与学术交流。团队先后与韩国高丽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开展合作。与国际先进经验接轨平台的搭建,极大地拓展了团队的学术视野。

       青年教师是团队的有生力量,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影响着团队的水平和层次。冯锡炜将学生评教、专家指导、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团队专题教学研讨等形式结合起来,推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团队中的李红兰、石元博都是八零后,他们在近两次的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王宏亮在2014年作为负责人获批两项省级项目。在团队指导下,近几年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得100多项省级以上奖项。

       依托教学团队,建成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2门和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校级精品课4门和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目前,教学团队正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正在积极申报软件工程专业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此外,团队还是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软件安全开发”认证培训团队,已为全国多省市培训了若干期学员,现已有5名教师具有信息安全保障人员认证培训教师资质。

永不止步,教学改革探索仍在路上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冯锡炜没有一时一刻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知识的渴求。在他心中,学无止境,一名优秀的教师的知识体系必然是不断充实、更新、完善的。他先后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连海事大学学习,并获得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2011年秋,他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韩国高丽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眼界。

       无论是在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教学和科研LT乐投中,冯锡炜都始终秉持着追求卓越的态度。近年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刊源4篇,收录11篇,中文核心期刊16篇,国际会议11篇。主编教材3部、译著1部。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负责横向课题6项,第一申请人软件著作权1项。

       理论研究应用于实际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冯锡炜长期从事分布式计算与网络资源信息主动发现方面研究。他结合港口船舶引航业务的特点,设计了港口引航知识本体概念数据模型,建立本体库,设计开发了港口引航业务资源主动发现原型系统PBMP。这是国内第一个支持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港口引航业务信息主动推荐模型系统。这一系统已在宁波港、广州港、青岛港、舟山港、台州港等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获得辽宁省教学名师是一种殊荣,更是冯锡炜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继续向前的动力。“下一步还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应用新技术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编写面向工程应用的特色教材,着力培养服务于信息化建设的优秀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辐射作用,提升学校计算机类学科应用型转型水平。”冯锡炜这样谈到自己下一步LT乐投的重点和方向。

       冯锡炜教学改革设想的蓝图铺展开来,他脚步坚实,已经启程。